我在玛曲的支教生活
一 听闻远方有你
这是一片令人魂牵梦萦的人间净土,它空灵而又绚烂,圣洁而又美好。神圣的寺院,碧绿的草原,蔚蓝的湖泊,滔滔的河流,彩色的经幡,它让刚烈与温柔相济。这里质朴,这里惊艳,这里远离凡尘,这里是藏传佛教的圣地。这里是青藏高原上的香巴拉。这里是一个把信仰融入生命的地方,这里就是甘南。甘南藏族自治州,位于甘肃省南部,青藏高原的东北部,地处甘肃、青海、四川三省交界的地带。甘南属于安多藏区。被称为“中国的小西藏,甘肃的后花园”。在西藏你想看到的东西,甘南都有。甘南,令我魂牵梦萦,心驰神往。我如今虽然年近50岁,但在内心深处从始至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向往,世界这么大,我想去看看。再加上身边有不少熟悉的同事,也先后从甘南支教回来,听他们娓娓讲述那边的所见所闻,也愈发勾起了去甘南支教的冲动。
2021年7月初,学校接到教育局人事股正式通知,让我们学校选派一个教师到甘南支教,这是政治任务,要确保完成。学校里一片寂然,无人报名。老师们都有这样那样的顾虑,身体健康欠佳的,有老人年迈需要照看的,有小孩年幼,需要扶携的。我思虑再三,提出报名。有同事善意提醒,小儿正要上初中,在这关键时刻甩袖离去合适不?还有必要这么拼吗?我也动摇过,犹豫过。这样的机会不是每年都有,为了心中的执念,任性一把,豁出去了。人生不就是一场豪赌吗?谁能说,你待在家,孩子就能一定能学好呢。自然而然的,我就成了不二人选,得偿夙愿。填表盖章上报。
虽然都是去支教,却是分属两个项目。一个是中央的“三区支教”,一个是甘肃省的“顶岗支教”,我是属于后者。支教受援地是临夏和甘南两州,去甘南的人数居多,临夏海拔低,气候好,距离近,生活舒适度高,所以成了支教教师的首选地,趋之若鹜,得找人说道说道,才能就近安排。这也是我们去甘南后才知道的。我呢自恃体魄强健,不惧高寒。甘南又奈我何。利用暑假,整理一下心情,放下顾念,轻装上阵,好去迎接诗和远方。等着吧,待新学期开学时,开始我的甘南支教之旅。
二 玛曲,我来了。
玛曲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端,全县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,县城海拔为3400米,年平均气温2.9℃,降雨量充沛,气候寒冷阴湿,全县常住人口为5万7千人,其中藏族人口占89%以上,是甘肃省唯一的纯牧区。玛曲是藏语“黄河”的音译,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,一路浩浩荡荡东下,在甘南玛曲县形成了一个433公里的“天下黄河第一弯”,玛曲县就被这一弯所环抱。
以我的理解,玛曲就是地广人稀,高寒缺氧,雨量充沛,以藏为主的纯牧区。当地的汉族人戏谑说,玛曲的气候没有四季变化,只有冬季和大约在冬季。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也就是六月中旬到九月中旬,草原上绿草如茵生机勃勃。就这,早晚还要冷人呢。玛曲县的暖气一年要供8个月呢,干部职工的取暖补助要发8个月的。你羡慕不?但是牧民家里却是常年要烧牛粪做饭取暖的。草原牧场上捡牛粪,是牧民家的日常劳作。因为牛是吃草的,不喂任何饲料。牛粪是淡淡的青草味,根本闻不见臭味。只不过热量低,抵不过煤炭。真是由衷佩服,这个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苦寒之地的民族。
三 吃饭是大问题
学校是寄宿制初中,玛曲县几乎所有的藏族初中生都在这所学校就读,1800多学生,42个教学班。学生管理很严格,有14个宿管老师专门管理学生公寓。总务处也有不少人专门从事食堂管理。在学校待了一年,也没有听说住宿学生发生啥大事。学校开有学生食堂,自己经营。有五个档口,形成竞争机制,饭菜真正是物美价廉。每天还能吃两次水果,一次是香蕉,一次是红富士苹果。形式上是刷卡吃饭,其实学生不用充一分钱,饭卡里的钱都是由国家专项拨付,学校往里充的。如果初三毕业,吃不完,有结余,学生可以领走,据说,有个别学生都能领到成百上千块钱呢。
学校没有开办教师食堂,尽管前前后后也开办过,都以失败告终。学校里住的单身教师和我们支教老师也有六七十人,按说也够办一个教师灶的,关键是他们缺乏固定吃饭人数的能力。今天做多了,来吃饭的人少,明天准备的少,来吃饭的人多了。再加上采用外包经营的方式,饭菜也不比街上便宜。所以,三弄四弄,教师食堂就黄了。我曾经给他们支招,要不然,我们充卡同学生一起吃。领导说,这是国家对民族地区学生的优待政策,老师们吃了,传出去话不中听,就算老师们自个掏钱吃饭,这钱也没办法交代,不好做账。从这点上看,领导们政治站位高,原则性很强。这个问题如果放在我们这里,领导们谈笑间,就很灵活的处理了。没这点能力,当啥领导?哈哈哈。玛曲这地方,除了海拔高,再就是物价高。这里一碗面片16块钱以上,且量少,缺蔬菜。玛曲历来不产菜,不种植任何农产品。尽管菜市场有卖菜的,人家习惯了不放菜的面片。由于菜都是从外面拉进来,运输成本高,价格奇高。基本都是我们家乡的两倍多。一斤茄辣子八九块钱,冬天习以为常。夏天都要卖四五块钱呢。藏中尽所能的为我们置办了做饭用的灶具,如锅碗瓢盆,基本够用。鼓励我们自己起锅烧油,这样吃的可口,也经济实惠。宿舍同住的是陇南的两个40岁左右的年轻人。他们自己不做饭吃,在外面饭馆买饭吃。我也不好意思起锅。在外面买着吃了有两周左右时间,三人都上火了,嘴唇子红丢丢的。在我的竭力鼓动下,三人正式搭伙做饭了。当然,我是做饭的伙头。他们二人可能在家不做饭的缘故,做饭的主动性不强,动手的能力太差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。一起合伙了一个月有余,两个陇南人就懒得做了,散伙了。其后,我都是自己一个人做着吃,想吃啥做啥,想怎么吃就怎么吃,还少了许多掣肘。到最后,凡是一起合伙做饭的人都产生了矛盾。夫妻在一起都拌嘴里么,更何况两个素不相识的成年男人,不计较是假的。在这里,告诫要来支教的老师,如果不喜欢做饭或是不会做饭,千万不要贸然前来。我们一起有三个接近五十岁的支教老师,要么就是方便面凑合,要么面条和生菜一起煮,煮熟了捞出锅,撒点盐,就着吃,看着都可怜。自古是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吃好饭,才能打胜仗!
四 冷冷的夜里随风吹
在甘南玛曲支教最大考验,不是教学,因为用汉语教学,我们这边的老师都能驾轻就熟,游刃有余。反而,藏族老师就有点勉为其难,踉踉跄跄。前些年,他们一直用的是全国五藏区的藏语版教要美文网https://www.yaomeiwen.com材。近几年,教材改版,用统编人教版教材,对他们是不小的挑战。因此,这也就是我们顶岗支教的意义所在。藏族教师要到大学里学习汉语文和普通话一年,回炉重造。我们来替他们上课。其实我觉得最大的考验是身体对气候的适应。玛曲县,海拔高,空气含氧低,气温低,容易发生高原反应。为了预防高反,在合作市就准备了海景天,有人还准备了氧气罐。事实是刚来时,我有点轻微的反应,就是睡眠轻,头脑轻飘飘的。吃了点药,很快就正常了。不过,上三楼时走地快了,就有点胸闷气短,很吃力的样子。还有,上完一节课后,就像累瘫了,有气无力的,得缓好一阵子才能恢复。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,我认为,一是海拔高的原因,二是师生配合不上,学生汉语水平差,老师基本是自编自导自演,累不死才怪哩,三是草原上的学生野性大,学习习惯不好,总喜欢搞点小动作,太分老师的神了。还得随时组织教学,要不课堂乱的进行不下去。不管怎么,还是的得加强体育锻炼。增强免疫力和肺活量。没课的时候,我主动和藏族老师一起打打篮球,也加强了友谊。有了他们的陪伴,支教生活才不孤单。有个庆阳的年轻教师来一周后,就感冒了,高反严重,回去了。后来换回了一个和我年龄相仿(50岁)的,结果待住了。民勤来的一个女老师,也50上下,待了3周,说是睡不着觉,给上面打了招呼回去了。这学期开始,那个学校又派来一个年龄不相上下的男老师来顶岗。凡是不能坚持工作回去的,省教育厅都要往下发通报批评,指责下面县区、学校不重视此项工作,敷衍塞责,应该把身体健康,业务精湛,师德优秀的老师选派上来。
最严重的事件,就是张掖市山丹县的一个年仅39岁男教师,在合作支教。合作海拔2500米左右,条件不错。去年10月底,感冒了,没有及时治疗,拖延地久了,引起心肺衰竭,没了。生命正值壮年,抛下妻儿老小,就戛然陨落,令人唏嘘。感冒是万病之引,且不可轻视。尤其是高原上,感冒久拖不治,是会要了命的。这绝不是危言耸听。我们一起支教的市属中学的老张,这学期刚开学不久感冒了,一直吃药,硬生生和感冒病毒共生了一个半月。后来怕再感冒,保暖内衣硬是穿到了回来的前夕才脱下。我的天,这防范意识也没谁了。
听人劝,吃饱饭。身体素质差,免疫力低下,有高血压,高血糖,心脑血管疾病的,心理焦虑睡眠不好的,不要硬撑着上甘南。大美甘南欢迎你,但不欢迎你拖着病殃殃的身子来添乱。
五 草原上的姑娘看召吉
秘境玛曲,之所以神秘,不仅仅是绮丽的草原自然风光和大美湿地,更主要的是藏族老百姓信奉的藏传佛教,还有身着红衣随时行走在街市的僧侣喇嘛。诵经念佛,晨钟暮鼓,香火袅袅。在这里,绕不开他们的寺院。这些孤独的寺庙,大多修在山涧或悬崖峭壁,远离闹市,鲜有人问津,却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地,是他们的精神家园。提到寺庙,每一个镇,都有他们自己的寺院。玛曲县城所在是尼玛镇,它的寺院坐落在西北方的山坳间,名字叫“外香寺”。阿万仓的寺院是“宁玛寺”。藏族人一出生,就会请活佛给取名字。这些名字,佛经里都有呢。因此重名字的比较多。班里有三个卓玛草,几个扎西闹日很正常。路上常见磕长头的老妇人,长长的伏下身子,双手合十,虔诚的很。空闲时,藏族人带着家人到寺院去上个香,诵经,祈个福,求个心安。
这学期开学伊始,初一四班的藏族女孩看召吉,校园里看见我,远远的跑过来。
老师 ,你猜我寒假去了哪里?
你该不是去了兰州吧。
我告诉你,我外公外婆带我和姐姐去了拉萨,去了在那儿待了半个月。
为什么要带你和姐姐去拉萨呢?
我妈妈不是去年死了嘛。 我们藏族人的习俗。如果家里死了人,三年之内定要到拉萨去一趟。一些宗教仪式得在那完成。具体我也不懂。
去的时候坐的是火车,来时搭乘的亲戚的货车。去了布达拉宫,大昭寺,还有好多地方。好了,我要去忙了。老师,拜拜。
看着跑远了的看召吉,思绪回到了去年冬天的一个星期天。藏中是休月假的。就是每4周后休一次,大概8天。师生都可以回家。每周上课六天,星期日休息一天。说是一天,也不是完整的一天。就是星期日早上9点学生离校,下午5点就得返校。家在尼玛镇的,可以回家讲究个人卫生,拿点换洗衣物。其他乡镇的都回不去,牧区太远了,最远的乡镇160公里呢。时间太短的话,就折腾在来回的路上。
平时需要点啥,打电话家长送过来。星期日回不去的学生,待校门一打开,就像圈疯了的神兽,鱼贯而出,迅疾撒落在县城的大街小巷中。三三两两的出入于小卖铺、小餐馆中。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日子,我闲来无事,也漫无目的的游走在玛曲的大街上。
“地理老师,你要到哪儿去?”清脆的好听的问候从旁边飞过来。
“随便到格萨尔广场转转去。”我转头看过去,是身着藏袍的两个小姑娘,其中问我话的这个面容白皙,明目皓齿,很干净整洁,挺讨人喜欢。是我班上的学生。
于是我们边走边攀谈起来。她告诉我了许多她家里的事情。她现在和姐姐一起生活。姐姐20多岁,在县城的那个地下超市上班。他们的家在尼玛镇。姐妹俩住在一个面积不大的楼房里,类似于我们这里的保障性住房。姐姐常住在县城,看召吉也就是上学休息间隙,如今天这样的过去换洗衣服,讲究讲究卫生。平常在学校吃住,月假和寒暑假都是要回到阿万仓外公外婆那儿去。她说,去年阿万仓上小学六年级,毕业复习期间,妈妈因病去世了。复习紧张,学校不给请假,她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。她妈妈年纪不大,38岁左右。她说,这件事挺伤怀和愧疚的。不过,这件事已经过去了。小姑娘娓娓道来,神情自若,语气平静,仿佛就像是在讲述别人家的故事,不见得有多痛苦似的。我想,可能这就是信佛的好处吧,度己度人,该放下时就放下,一切顺从天意。更吃惊的还在后头。
“你爸爸呢?”我很好奇,她始终没有提及父亲。
“我爸爸也死了。五六年前就让狼给咬死了。”
我大惊失色,愕然。
她接着,又给我讲述。她爸爸在她很小时候就和妈妈离婚了,不一起过了。她妈妈带着她们姐妹俩全靠着外公外婆的接济,才活了下来。爸爸是在自己的牧场里放牛时,发现几只狼在围猎自己的牦牛。在驱赶狼时遭到狼群的攻击,被狼活生生咬死了。简直太残忍了,只有在影视里才有的血腥画面在脑海里浮现。
只是平静的叙述,没有多余的夸张的表情和动作。没有幸灾乐祸。
“你恨你爸爸吗?”
“不恨。大人们过不下去了,分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,”
牧区里藏族人结婚早,不领证。如果男子后面有了新欢,就随时把妻子踢开。男子在婚姻里有绝对的主导地位。草原上这种现象十分普遍,和我们现在的汉族地区刚好相反。男尊女卑思想十分严重。男的几乎不做家务。妇女都很勤劳持家。就连有工作的藏族妇女都是如此。我们办公室有个32岁左右的藏族教师,她媳妇也是另一个学校的教师。他就从来不做饭,也不会做饭。即使是在家喝茶,也是老婆泡好后双手奉上,续茶都自己不起动,也是老婆看见后替他续。哦吼吼,这种待遇,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。好使我等羡慕不已。
说话间,她们两个已经跟我道别了。我想要挽留他们吃早餐,抬眼望去,已经隔开好远了。轻飘飘的,就像她的内心一样,该放下的都放下了。不再为往事忧虑,微笑面对生活,心灵就会轻松绽放。看召吉迟早会是草原上盛开的格桑花,也会是圣洁的雪莲花。健康快乐,扎西德勒。
六 你读书的样子真好看
到甘南支教,不能不说教学。我到玛曲藏中后,领导派我教初三。我推脱了,初三学生面临毕业升学考试,怕误人子弟,不敢轻易接手。就选了初一地理。但上初三,三个班,一周9节。初一则要上四个班,12节。多三节就多三节吧。谁知,后面才知道,四个班和三个班,要付出的辛苦可就迥然不同,天壤之别。人都说,选择大于努力,我这才明白了。高原上一节课下来,人就累瘫了,都不想多说话。最怕的是两节课连在一起。而且,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低,初一的学生大概就是我们三四年级的水平,都还不如呢。汉语水平好点的就十来八个人,能和老师正常交流。半数以上的大概认识汉字,但不理解。还有十来个就认不下去,读不来汉字。老师教的很辛苦,学生学的很努力。有时候,书都翻不到地儿,第几自然段都找不到。课都讲完了,书都没有翻到着。常常惹得老师恼火,别急,慢慢来。这得个十年八年的,才能补上汉语的短板。老师的职业通病,就是心急,恨铁不成钢,想要自己的付出立竿见影。在这里,草原上的马,你得悠着些耍。但是,话虽这样说,对学生的要求可不能马虎,该背的背会,该写的写会。给个好心,决不能给个好脸。教不严,师之惰。
藏区使用统编教材,藏族老师也很吃力。除了藏语文,其余都是汉语版了。三年前他们一直用藏语教学,对他们来说,很轻松的。教材一改革,两眼一抹黑,欲哭无泪。尽管绝大多数年轻教师都经过了一年的顶岗学习汉语。但让他们用纯汉语教学,难度也是挺大的,好多字都读不上,更别说懂意思了。教学楼道里走时,还常听见有老师和学生用藏语教学,老师顺口,学生顺耳,学习气氛浓厚。学校规定不能这么教,但又能如何呢,这也得有个过程,得徐图缓进,循序渐进。就连学校领导们在升降旗集会,或是课间操集会,也无一例外的,通顺流畅的飙着一口藏语。我们汉族老师也面面相觑,听不懂说的什么。每学期,很少开会。有事就在群里安排。教改的路上,老师,学生,都在努力着。
藏族孩子穿两套校服。一套是正常学生校服,和我们这里一样,另一套是藏袍。多数的日子,两件都穿在身上,藏袍穿在外面,系上红腰带。你永远都不知道,他们的藏袍里会装些啥东西,花卷、糌粑还是学具啥的。早上,袖子穿起来,在晨曦微露中,映着朝霞,一溜溜,矗立在操场上开始早读。傍晚,落日的余晖中,孩子们又开始了晚读。日复一日,天天如此。孩子们读书的样子真好看。 努力归努力,但成绩却不容直视。100分的试卷,年级平均成绩24分。大惊失色。没事,抚平胸口,稍安勿躁。多考几次,就习惯了。让你用英语版的历史卷作答,你确定,能答20分不。多一点理解,多一分宽容,师生关系就会很和谐。
谈到教学,不得不提及他们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——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。这应该也是学校从教育发达地区引进推广的课改项目。同志们想想,我们这里当初都推广学习的轰轰烈烈,结果到后来不知怎么就寿终正寝,偃旗息鼓。何况,在教育基础落后,汉语推广都困难重重的藏区,搞这么高大上的课堂教学模式,到底有何效果,可想而知。一切的社会改革,都是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,才会对生产关系做出调整和改变。否则,画虎不成反类犬,是徒劳无益的。不过还得为藏中领导们运筹帷幄、锐意改革的的精神点赞。
尾声 再见了,神宠着的地方
一年的支教工作行将结束的时候,玛曲县藏族中学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,高度赞扬了支教老师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。按照工作考核方案,组织人员负责任地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核。并且将考核结果张榜公示。随后将优秀支教人员名单上报县、州教育局表彰。有付出,就会有收获,天道酬勤,这里是佛光普照的地方。
刚来甘南,觉得人生地不熟,一年时间,很是漫长,啥时熬到头啊。当你认识的藏族老师和学生多了,逐渐熟悉了周边的事物,你就感觉生活充实了,不孤单了,有滋有味了。日子在我们忙碌的手边飞逝。甘南支教的生活如光阴穿梭,很快就要结束了。回首往事,历历在目。有憧憬,有失落,有泪水,有欢乐,有付出,有收获。“世界这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的目标,初步实现。在知天命之年,抛家舍业,跋涉千里,在离天最近的地方,传道授业解惑,给自己的教育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领略了草原藏族风情,增加了生命的厚度,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。这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。
我的藏族朋友们,我亲爱的学生们,没有我陪伴的日子里,愿你们下雨有伞,天黑有灯,一切安好。扎西德勒。
再见了,玛曲,神宠着的地方。
再见了,甘南,九色香巴拉。
2022.8.28